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

期刊简介

  《中华灾害救援医学》(月刊)创刊于2013年,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刊的专业杂志,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主管,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主办,面向全国公开发行。杂志由中国工程院郑静晨院士为主编兼总编辑,并邀请灾害救援医学相关的军事医学、临床医学、公共安全、危机管理学等领域的一批杰出专家和院士加盟杂志编委会,入选中国工程院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的系列刊物。

  栏目设置:

  杂志设有专家论坛、论著、灾害救援医学实践经验、灾害救援医学基础研究、综述、救援医学体系建设、救援医学继续教育、消息,及救援医学护理等栏目。

 

抗癌老药组合逆转阿尔茨海默病

时间:2025-08-04 09:30:20

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,科学家们长期面临着新药研发高成本、长周期与低成功率的困境。近年来,"老药新用"策略逐渐成为破局关键——通过挖掘已获批药物的潜在治疗价值,大幅缩短临床转化时间。2025年7月,这项科学探索迎来了重要突破:由华人学者黄亚东研究员与李雅乔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,在国际顶级期刊《细胞》发表重磅论文,首次通过精准调控脑细胞网络,利用两种上市多年的抗癌药物组合疗法,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实现了病理逆转与认知功能恢复。

破局之路:从单靶点轰炸到系统调控

传统药物开发模式如同"盲人摸象",往往针对单一病理特征(如β淀粉样蛋白沉积)进行干预。而黄亚东团队开创性地采用"细胞类型定向网络校正"策略,将研究视角提升至神经网络层面。就像修复故障电路不仅要更换零件,更需要调整电流通路,他们选择的两种抗癌老药分别靶向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——这两种脑内"清道夫"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会出现功能异常。

研究数据显示,药物联用使患病模型的淀粉样斑块减少了62%,相当于清除了大脑中积存多年的"蛋白垃圾"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,治疗组动物找到隐藏平台的时间缩短了3.8倍,空间记忆能力接近健康水平。这验证了"网络修复"不仅能消除病理标志物,更能重建认知功能。

分子开关的协同效应:1+1>2的智慧

其中一种药物通过激活PPARα通路,如同启动星形胶质细胞的"吞噬开关",使其降解β淀粉样蛋白的效率提升4.2倍。另一种药物则作用于RXR受体,重塑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模式,将原本"火上浇油"的神经炎症转变为"精准灭火"的保护性反应。两者的协同作用好比消防队与清洁公司的联合行动,既快速清除着火点,又系统修复灾后现场。

这种组合疗法还展现出独特的时空调控优势。在疾病早期阶段,药物主要增强淀粉样蛋白清除;随着病程进展,则转向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。这种动态调节特性,如同为不同病程阶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,突破了传统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。

临床转化的加速度: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捷径

与渤健公司耗时十年开发的aducanumab相比,这种老药新用策略展现出显著优势。由于两种药物已具备数十年的人体安全数据,研究团队直接跳过Ⅰ期临床试验,进入Ⅱ期疗效验证阶段。这相当于在药物研发的"高速路"上节省了至少5年时间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该疗法与拉什大学研究的降脂药联用方案形成互补。后者主要通过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淀粉样负荷,而黄亚东团队的网络调控策略还同步修复了突触可塑性——这解释了为何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更显著的认知改善。

治疗范式的革新启示

这项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开辟了新维度:从"病理清除"转向"系统修复"。就像应对城市交通瘫痪不能只清理事故车辆,更需要调整信号灯系统和疏导方案。组合疗法通过多靶点干预,重建了脑内稳态网络,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部分患者在斑块未完全清除时已出现症状改善。

当前,全球至少还有15个老药新用项目处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阶段,包括西地那非等意外"选手"。黄亚东团队的突破性进展,不仅为数百万患者带来曙光,更验证了系统生物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。随着个性化医疗技术的发展,未来或能通过检测患者的细胞网络异常模式,定制专属的老药组合方案,真正实现精准医疗的终极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