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《中华灾害救援医学》(月刊)创刊于2013年,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刊的专业杂志,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主管,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主办,面向全国公开发行。杂志由中国工程院郑静晨院士为主编兼总编辑,并邀请灾害救援医学相关的军事医学、临床医学、公共安全、危机管理学等领域的一批杰出专家和院士加盟杂志编委会,入选中国工程院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的系列刊物。
栏目设置:
杂志设有专家论坛、论著、灾害救援医学实践经验、灾害救援医学基础研究、综述、救援医学体系建设、救援医学继续教育、消息,及救援医学护理等栏目。
药明康德慕尼黑基地:欧洲医药高地的中国引擎
时间:2025-08-12 10:15:44
在德国慕尼黑这座被誉为“欧洲医药高地”的创新枢纽,药明康德慕尼黑基地正以深厚的科研积淀与全球化视野,为欧洲生物医药产业注入强劲动能。这座起源于慕尼黑马丁斯里德生物技术创新创业中心(IZB)的基地,自2016年并购Crelux后便持续深耕早期药物发现领域,如今已成为药明康德全球一体化CRDMO(合同研究、开发与生产组织)平台的关键支点,覆盖从靶点验证到苗头化合物筛选的全链条服务。
从实验室到产业生态:技术赋能的立体网络
慕尼黑基地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“小而精”的技术矩阵上。基地专注于X射线晶体结构解析、蛋白质科学、生物物理分析等前沿领域,为小分子、大分子及生物药研发提供“显微镜级”的定制化支持。例如,其蛋白质科学团队能像“分子侦探”般精准解析药物靶点结构,帮助合作伙伴缩短数月甚至数年的早期研发周期。这种技术深度与效率的结合,已吸引欧洲众多新兴生物技术公司与大型药企建立合作,形成“靶点发现—临床前开发”的无缝衔接。
绿色运营与社区共生:可持续发展的双螺旋
技术突破之外,药明康德在欧洲的投入更延伸至环境与社会责任的双重维度。今年“世界地球日”,近20名慕尼黑基地员工与亲友携手当地环保组织,在弗劳赫公园开展环境清理行动,将企业使命与城市生态建设紧密结合。这种“实验室外的担当”并非偶然——瑞士库威基地早已采用地热能、太阳能与雨水回收系统,而慕尼黑团队则通过培养本地管理人才、参与产业论坛(如BayOConnect年会)等方式,持续强化与欧洲学术圈、风投机构的“创新共生”。正如基地负责人Meins博士所言:“我们不仅是服务商,更是生态系统的催化剂。”
CRDMO模式:打破边界的创新加速器
慕尼黑基地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药明康德独特的CRDMO模式。这一模式将合同研发(CRO)与合同生产(CDMO)能力整合为统一平台,像“乐高积木”般灵活适配客户需求。例如,某德国初创公司通过基地的化合物库筛选发现苗头化合物后,可直接对接药明康德全球网络推进后续开发,避免传统研发中频繁更换供应商导致的效率损耗。目前,该模式已助力欧洲合作伙伴将药物发现周期压缩30%以上,成为区域创新的“隐形引擎”。
未来展望:欧洲医药高地的中国智慧
随着欧洲对本土化供应链需求的增长,药明康德正以慕尼黑为支点深化“在地化”战略。一方面,基地持续招募本土科学家,目前技术团队中德国籍占比超75%;另一方面,通过与IZB等创新孵化器合作,基地已参与培育十余个早期生物医药项目,其中3个进入临床阶段。这种“全球能力+本地洞察”的组合,不仅重塑了中欧医药合作的范式,更印证了中国企业以开放姿态赋能全球创新的可能性。
站在慕尼黑这座融合了中世纪建筑与尖端生物实验室的城市里,药明康德的故事恰如一条双向奔赴的纽带——既将中国效率带入欧洲医药腹地,又将欧洲严谨的科研传统转化为惠及全球患者的解决方案。在这片医药高地上,每一次晶体结构的解析、每一场环保行动的践行,都在书写着跨越国界的创新答卷。